午夜洗衣房:語言的流失與殖民、觀眾的創造自主權

Vol. 9是跟語言非常有關係的一封信呢

上面的小分類光看就讓我內心好快樂!!!!

這陣子開始認真在Substack閱讀文章(網頁跟app都很好用),內心超級雀躍,因為被推薦的文章真的都讓我讀得津津有味,上面討論了好多我在乎跟有興趣的主題。剛辦帳號的時候,會讓會員選擇有興趣的小主題,如果有認真選的話,真的都會被推播很棒的作者!大家有什麼喜歡的創作者或帳號,都歡迎推薦我訂閱❤️

這個平台給我的感受有點像以前寫部落格的感覺,雖然上面也可以放影音、圖片,但還是以文字為主,好多創作者產能都非常高,所以一上來總有種被啟發的幸福感,不太會有使用社群偶爾所感受到的疲勞轟炸,或是純粹為了流量而創作的作品。而商業模式也算發展起來了,所以要比喻的話,大概就是那種繁榮但不會迷失自我的城市吧😂

語言的流失和殖民

歡迎大家跟我分享你們的讀後感><

在Substack上,一看到這篇文章,我馬上停下來閱讀!作者來自哥倫比亞,母語為西班牙文,在工作與生活上因為逐漸用到越來越多英語的關係,讓他發現了自己使用語言的習慣與變化,於是乎他與朋友合寫了此文來描述自己的心路歷程。

文章裡的內容老實說跟我的經驗不太相同,但我想在電子報裡談,也是非常希望可以聽聽大家的經驗!

像是作者提到,因為英文是青少年之後才開始認真接觸的語言,他在使用的時候似乎可以更暢所欲言地表達,不會有覺得太過私密、脆弱而說不出口的狀況……這件事我聽過不止一人分享過,而這件事通常也會意外讓當事人學外語學得更起勁。因為你越流利,就越有機會找到一個完全不同的自我表達渠道,也甚至可能重建自我形象。

TRUE.

上面這種狀況有可能跟學習這個語言的環境、或是吸收的媒體有很強烈的連結。我們學習母語的方式實在太過複雜,一個簡單的字可以跟數十種情境與回憶交織在一起,每一次的人際交流、從小看到大的影視和文學、還有最熟悉的家庭環境,都會造就我們說話獨一無二的風格。但學外語的時候,我們能選擇性接觸外語內容,透過吸收的單字、語調、口氣去建構新的表達方式(或人格),其實真的是一件很有趣的事~

但剛好今天文章的兩位作者探討的是英文,一個非常通用、在生活各種面向都能帶來好處的語言,所以這種經驗就反而讓人又愛又恨。前面提到,我與作者們的經驗不同,主要是我對於使用中文表達情感沒什麼抗拒,也覺得很習慣……但可以共感的是,我過去使用英文的「場域」似乎是更歡迎自我表達的,所以那種切換感的確存在。

跟電子報內容沒關係只是覺得好好笑XD

在大學期間因為讀英文系,希望對英文的掌握不只是熟練,還希望能變得跟第一語言一樣,於是每天發了瘋地使用(好吧其實也別無選擇,作業就很多??),在學校,每個人以英文名字互稱、讀的書幾乎都是英文語系世界作家的創作。雖然我還是踏踏實實地生活在台灣,但一部分的生活逐漸變得被外語統御。

我內心開始覺得:「怎麼樣這語言是在殖民我們腦袋嗎?」的時刻,大概就是發現自己所處的環境越來越常有人不知道要怎麼用中文表達某個心情、概念,而只能用中英夾雜的方式陳述的時候了。而甚至……這樣的狀況,似乎在很多環境下,是種「終於學語言到極致 / 把自己轉化成另一種人」的獎賞?!

先說,我並不覺得這是個必須被改變的事,因為逐漸失去用母語表達自我的能力,不是對每個人來說都至關重大,純粹是我個人無法接受自己有這種行為。當我今天無法用最精確、最貼近內心的方式以中文表達情緒和思考,或是覺得用英文寫作會有更多志同道合的人看見時,又甚至是當我越來越少用中文名字時,我都覺得這就像是上面文章曾經提到的,是對自己的一種「背叛」。

不同語言包含了思考模式與價值觀,所以在使用上會有偏好也是極有可能的事。但使用中的語言也不斷在改變與轉化,所以若是長期沒有參與其中,讓其他語言殖民著我的腦袋,那當然在偶爾跳回母語(或是任何語言)時,大概就會有種近鄉情怯、覺得此地人事已非的陌生感吧!對於我會說的語言,我想要給予意見、思路、一起創造新的用語還有尋找最適合我的表達方式,簡言之就是,我想要待在那事發之室!I wanna be in the room where it happens!!(Hamilton迷又開始跳舞了)

順便推薦這首歌,真符合這個心情(?)

用英文吸收到的資訊給我人生帶來太多快樂,這是永遠沒辦法否認的事情,但大學畢業之後,儘管我還是持續喜歡英文這個語言(救命我甚至是英文老師),我開始非常有意識地決定要用中文創作、用中文名字,我希望可以把在英文世界裡找到的,那些新的自我面向,都帶到中文的世界裡,希望在還沒失去以前就先牢牢抓住。

偶爾也會發現,真的非常多人覺得,母語彷彿是個生下來就會的語言,所以便把全部精力花在精進外語上。但這幾年我深深感覺到,如果有選擇、也想要的話,我們一起努力使用母語表達自我、練習與愛的人溝通好嗎~~這真的是一個不好好練習一樣會失去的能力,內心渴望、卻無法用母語真切表達的狀態,是寂寞的吧😭!!

觀眾的創造權&創作者的自主性

這個主題也是在想語言這件事時冒出來的。

以前高中、大學看YouTube時,常常會和朋友碎嘴說:「為什麼國外都有這種東西,台灣都沒有!」或甚至是在看電影、電視劇、書籍的時候也會有這種心情。但這幾年我開始會問自己,我沒有看到,是不是真的就是我沒有認真尋找??

雖然從小沒什麼看電視,網路影片倒是沒少看:)

又或是,說到好看的台灣科幻小說、討論文學的創作者、講文化分析的頻道,我的腦中總是一片空白。但我想不到,不代表這些人不存在!!!幾年前開始參加讀書會之後,我發現了身邊越來越多對閱讀不但有熱忱,而且在努力推廣、創作的人,這些創作能量都讓我不斷自問,身為一個吸收者、觀眾,我真的盡全力去尋找我想要的世界了嗎?

捫心自問時的心理狀態大概是這樣

而身為觀眾(或是讀者、聽眾),吸收的行為其實就是一種創造,我們鼓勵什麼樣的人說更多、分享更多,就有可能製造出更健康的環境讓更多人加入。所以現在只要看到喜歡的帳號或是作品,絕對是按讚按到手軟,恨不得拿大聲公逼朋友聽聽他們的好。如果有任何領域在你/我心中很小眾,但它確實存在的話,那何不參與其中,把可能性創造出來呢?

反過來,身為創作者,我一方面在收到聽眾、讀者提到有興趣的主題時總是很雀躍,因為創作在我心中是很雙向的過程,而另一方面我也認為,「應該提供什麼內容」是創作者自己要負起責任的事。畢竟過去不知道有多少次,我感謝網路、影視、文學作品的存在,都是因為創作者提供了「我以前不知道我需要,但我現在沒它不行😭的內容啊!(舉例來說,啾啾鞋的直男看甄嬛系列,就是我近期的心頭好,這到底是什麼神來一筆的點子啦我欲罷不能!)

所以我只希望自己持續端出讓我內心快樂的東西,而如果有人內心能出現上述OS的話,那我大概會非常快樂哈哈哈哈哈!總歸一句就是,生活即是創造。而無中生有、在沒有期待與預想下誕生的東西,才是人類沒辦法被取代的地方吧。

話雖如此,很不想被AI取代的我,還是忍不住請Chat GPT用阿爾敏的腦袋幫我排台北約會行程(拜託不要因此覺得我瘋掉),我只能說,排得還真好!!!!馬上用科技打自己臉的女人!!!

好啦,祝大家閱讀的此時都平安順心,我們下封信見!

電子報回饋表單:https://forms.gle/zRb2T1JWpDRazgWH7

Reply

or to participat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