午夜洗衣房: 理解與被誤會的風險值你願意承擔多少?

2024倒數最後兩天,預祝大家新年快樂!

這封會是今年最後一次的電子報了,因為工作性質,其實年末理論上不會比較忙碌……但剛好我是元旦寶寶,年末的忙是為了跟家人朋友多聚餐吃飯,算是個非常幸福的理由😂 過幾天生日結束後,也就正式進入我二十代的最後一年啦~想到這件事我只覺得異常不可思議,每每看到久不見的朋友結婚,我才驚覺,原來我已經長這麼大了嗎!?

好荒謬的人生體悟!

但我想要一直覺得自己還很輕盈(心靈跟物理方面都是lol)、一直認為還有很多事物可以嘗試、不幫每個年紀訂下該做的事、同時也直面自己的所有改變。

可能因為對於變得成熟這件事沒有太熱衷,有時候突然發現自己開始在社交或工作場合獨當一面、或堅定自己的判斷時,我時常會反應不過來,覺得:「這真的是我該做的事嗎?這是我嗎?(答案當然是yes,你已經二十八歲了🤦🏻‍♂️這麼荒謬的事情大家讀完可能很想笑我,我個人是不反對😂 

-雖然緩慢但還是有在長大-

舉個比較小的例子吧,以前在人際相處中我若感受到不舒適,最終我的結論通常是自行消化、也時常認為腦袋的想法並不代表現實。但現在當我感受到自己沒有被聽見或理解時,我開始願意直接分享這些心思,並認知到我確實受傷了、確實感受不好了,也有更多底氣尋找改變的方式。

朋友近期給我的回饋讓我發現,雖然比起在公司工作的朋友,我一直知道自己某些面向一直活得滿像個剛大學畢業的人類(雖然是老師但其實教學的環境真的很單純),不過原來這樣的我也在逐漸變化,而這樣的成熟其實讓人頗為欣慰啊~自己替自己感到欣慰是合理的嗎哈哈哈哈,我媽有訂閱我的電子報,讀到這邊可能在捶牆壁想說:「根本還沒長大!!!」,請忍住不要去拿大聲公爆料我🙏

-穿衣服是個人表述還是社交資本?-

前陣子看到我訂閱的文化分析YouTuber Mina Le發佈了一部難得聊自己穿衣風格的影片,結果這部片意外有非常多創作者去延伸討論!Mina剛在YouTube崛起時,靠著他獨到的時尚品味還有對電影戲服的詳盡分析受到關注,他非常20年代的妝容、以及身上的古董衣真的很抓人眼球~

而近期他的穿搭開始越發簡單,當然,「簡單」這兩個字光是定義,我們就可以在這裡吵上五小時,不過相對來說,Mina的確是穿得比過去更簡約與休閒,也開始較少出現復古妝容與穿著古董衣的造型。

資訊滿滿的一集,非常之喜歡

影片中討論了快速變化的潮流讓許多人的時尚品味趨於一致,在選擇爆炸的年代,我們居然開始穿得越來越像,對於「打扮好看」的定義似乎也逐漸變得狹窄。影片中甚至提到:「看你的穿著就知道你花多少時間滑社群」,當然,這也取決我們在社群上看了什麼,不過我自己算頗同意!!

而對於穿搭一直很有熱誠的我,也明確感受到近幾年我對簡約服飾的喜好在增加……Mina在影片中提到,學生時期因為穿搭風格受到朋友們的認可、建立了明確的自我認同,長大後在創作者領域中也因為個人風格得到了關注。以上提到的一切在我身上都有發生過,同樣身為內向的人,服飾可以是一種盔甲、也可以是一種個人思想與美學的展現,在不需要與人交流的前提下,透過無聲的方式向外發聲,是種我很習慣的方式。

而隨著展現個人思想的方式變多,也許是透過寫作、攝影、聲音記錄、談話等……這些渠道都有可能逐漸讓人開始把自我展現的心思放到其他管道,服飾可以偶爾只是讓人感受舒適自在的布料。

但不得不承認的是,儘管時尚可以是種個人表述,它也能是種社交資本,在時尚圈我想尤其嚴重。

社交資本這部分我當然一直有感覺,但卻又不是很想面對,原因是在選擇穿什麼時,我通常能預期哪些樣貌能夠在社交時帶來益處,出門工作時我也會選擇以個人表述與展現最多社交資本的黃金交叉地帶(開始胡言亂語???)來選擇服飾 ; 同時我也能預期哪些樣貌在他人眼裡是荒謬又無解的,只是因為天生臉皮厚於是也不怎麼在意。

所以說,我不願面對的癥結點大概是……明明不想理解卻又可以精準預期他人喜好與反應的自己吧😂我相信這樣的心情絕對不是少數,這個議題大概也可以串連到男性凝視與社會期待,天啊,還真的能講個五小時!

-儘管有被誤會的風險,還是有想要表達的心-

講到表達,最後想聊的是關於「理解&誤會」。

近期聽到喜歡的節目主持人聊到:自己因為想要被理解,而願意承擔被誤會的風險。這件事剛好與近期的我很共振!我一直知道自己是個傾聽者,因為這個角色我擅長也樂意擔任,不過朋友偶爾也會打趣說,很多我的思想與人生大事都要聽我podcast才知道,會不會哪天我已經生了雙胞胎,都要等小孩一歲了才會被通知?!

上述例子雖然浮誇,但確有其真實性。以前只是單純覺得,已經跟家人說過的事、已經對著麥克風分享的事,就無需再與他人贅述。但這幾年我細想發現,我其實對於被誤解與插話是敏感的,我會下意識像是掃地機器人碰到家具一般,馬上輕輕彈開並不再接近……這種閃躲通常不帶著任何負面想法,只是純粹覺得:「啊!還是當個傾聽者自在」。

這種應對方式算是對於「不被完全理解」這議題既敏感、又疏於改變的展現也說不定!因為有家人與社群,我的分享欲可以輕鬆被滿足,但被社群理解的幸福感,我肯定是希望越多越好的。我總是喜歡參加讀書會、同好會這類的活動,每個人參加時多半是抱持著想要理解他人的心,而因此交流時常是順暢快樂、又具有啟發性。

所以我想給自己一個新的教條:就試著盡全力向對方分享自己的所思所想吧!

除非是心電感應,否則語言的使用就是參雜了理解上的不對等,每個人說話的節奏也會有所差異。雖然不需要當台大卡車撞破他人的牆,但就試試看把腦袋的思考、生活的瑣事多跟朋友聊聊,創作歸創作,但真實群體的互動、與彼此微小的調整都是人類經驗的一部分哇~

(上一段看起來根本是自言自語,好吧,歡迎大家來到我腦袋的一小角🙏)

電子報的最後,想分享一段跟表達相關的對白,此句出自湯馬士哈代的小說《遠離塵囂》:

“It is difficult for a woman to define her feelings in language which is chiefly made by men to express theirs.” (身為女人,要我用以男人為主創造的語言去定義我的所思所想,是相當困難的。)

我真的好喜歡這部片啊!!!(尖叫)

這句話真的時不時會在我腦中響起,先不論自己說出來的話被他人誤會、或是我誤會他人,光是要找出最精確的言語去表達自我,就是件大工程了。自己做起來都需要花心思的事,對他人更是要有耐心和空間去讓交流的魔法發生吧~🪄!

以上!祝福大家度過平安的2024,有任何回饋都100萬分歡迎與我分享❤️我們明年見!

電子報回饋表單:https://forms.gle/zRb2T1JWpDRazgWH7

Reply

or to participat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