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Midnight Laundry Newsletter
- Posts
- 午夜洗衣房:雖然我的品味微不足道,但還是有想要守護的事情
午夜洗衣房:雖然我的品味微不足道,但還是有想要守護的事情
這個句子不管怎麼改都覺得好中二,一副我要守護地球一樣......


最近我喜歡上寫手帳……嚴格來說是找到了比較適合自己的手帳寫法!每週如果有電影票、小紙片都會自由貼在筆記本,寫幾行字簡單紀錄,如果有什麼特別的想法就多探索,沒有也沒關係。這樣的模式反而讓我每週都很期待寫下週計畫,以及每日小記。剛好電子報都是每月發出,突然覺得好像也可以把首圖變成像是拼貼日記本一樣!
這陣子剛好跟朋友聊到優越感以及自尊心的議題,我發現這些關鍵字在心中慢慢發酵之後,會觀察到不少有趣的現象。
優越感的牌卡遊戲
一開始會思考優越感,是因為在閱讀寺尾哲也的《努力是癮》時,我在其中一個篇章非常難得有了共感(會說「難得」是因為這本書主要在探討台灣工程師菁英圈被努力這個觀念給困住的許多心理轉折,我個人雖然沒有這樣的經歷,但非常推薦大家閱讀)!
此篇是作者在描述某位朋友到廚藝教室上課,結果遇到一群豪門太太,這群人本來對這位朋友漠不關心,甚至時不時都會透露出「我們跟你不同」的優越感。結果就在豪門太太熱烈討論要如何讓孩子多到美國體驗活動、學習語言的過程中,他們發現這位朋友就長居在美國,只是短暫回來台灣放假。
這個瞬間,擁有「在美國生活」這張卡片的朋友,瞬間躍升成為豪門太太眼中優越的存在……而這篇散文的最後,朋友帶著五味雜陳的心離開了教室。對於這位朋友來說,一旦意識到優越感是如何誕生之後,就再也感受不到優越感了。
雖說我沒有在廚藝教室被豪門太太鄙視的經歷(?),但我確實對於這件事有很深的感受,尤其是在台灣這片土地上,不同的「卡片」能夠帶來不同的社交紅利。海外求學經歷、語言能力、特殊的口音、代表社會資本的關鍵字等……這些東西無論在與人交流或是工作上,使用後都能夠立竿見影。但對我來說,意識到遊戲規則,等於理解魔術背後的機關,在執行時不會有優越感、或是任何快樂可言(意即,我並不喜歡、也盡量不想玩這種遊戲)。
品味跟自信

把這件事帶到其他生活中的小角落的話,就讓我想到我對於自己品味的自信,它可是說是薛丁格的貓,介於有跟沒有之間😂?
介紹任何東西的時候,我很少會覺得別人一定要聽我的,也總喜歡花很~長~的時間說明「我」為什麼喜歡這個東西。本來我沒有花太多時間思考這個習慣,只是偶爾會覺得自己故事都喜歡講得跟荷馬史詩一樣長,有點好笑(也很抱歉),但之前跟朋友聊自尊心這個議題的時候,我發現這個習慣首先可能來自於,我不想假定任何人需要這個資訊、或是需要我來提供建議,除了可以守護他人的自尊心之外,也是推己及人的表現吧,我也希望能被這樣對待!
除此之外,我很愛給上下文的習慣多少也是因為,雖然我對於「我喜歡這個!」很有自信,也很願意讓別人知道,但對於「別人要來接觸我認為好的事物」我反而態度非常保留,不覺得別人需要接受我的思想跟意見,兩者其實也沒有矛盾,但就是很有趣的狀態。
有時如果看到自己非常喜歡的東西被狠狠批評,除了內心可能會想反駁之外,我很少會有自信去跟對方討論、辯論,我也會很容易去接受這大概是某部分的事實,然後接受自己喜歡的東西,可能是有很多缺陷沒錯。
我認為世界上大部分的事物都沒有甚麼客觀的好壞,品味對我來說也有點是這樣,所以這樣的處事態度也許沒什麼不好。不過有時看到現實生活中、或是網路上的人能夠大聲為自己的品味辯駁、或是解釋為什麼某個東西真的就是很「好」的時候,也會覺得那樣的心態很閃閃發光!
不過我會提到上面這串,當然代表我準備要來狠狠打臉自己……
守門人的優越感和其必要性

今年最愛的電影之一,詳情可聽podcast!!!
不久前我剛好在Threads上看到了關於應援場的各種討論。
總之就是有不少影迷在《一百公尺。》這部片的應援場中開心為自己喜歡的角色、片段發出聲音表達喜愛,但卻被某些不理解的同場觀影者厲聲制止、甚至接收到了很傷人的評論。
應援場的誕生,本來就是讓喜歡這部片的影迷能夠有不同於安靜觀影的體驗,但許多人在不了解此文化的情況下,讓沒做錯任何事的人因為發出聲音挨罵、還因此感到內心惶恐。看到事件當下的我真的非常憤怒、也覺得很心疼。
以往優越感這種事,總是會跟守門人行為(Gatekeep)有些掛鉤,也是為什麼在參與新的興趣、或是接觸次文化時,我都會稍感緊張,希望自己有好好思考用詞語行為,並尊重該文化等……這不代表我是完美的,但當一個群體有很強烈的既定文化與規則時,我就是會想先繃緊神經,等理解了、逐漸加入了之後,再練習放鬆。(我也常會突然意識到自己搞不好在網路上互動時做了很奇怪的事,然後心中大地震,慌張到不行。)
偶爾,我會因為所在群體中,有人展現出強烈優越感而感到心情複雜。這樣的優越感有時候正是偏見的來源,以各種次文化來說好了,「不理解」這種事其實很多時候來自於恐懼,而恐懼可能又源自於,有優越感的守門人不希望有人可以隨意進出、甚至以戲謔的心態加入這個世界。(當然這只是一部分的情況)
以前我會覺得什麼事情用文字、用溝通的都能解決(召喚阿爾敏),接觸的人越多,同好越多,何樂而不為?但當我看到上面提到的應援場事件時,我內心瞬間突然能夠徹底理解守門人的行為了,溝通需要花時間、而當資訊越來越流通,喜歡的東西接觸到更大群眾時,就是會不斷有類似的碰撞發生,與其說這是因優越感而生的防衛心,可能這更像是想守護已知的世界,不想要再因為興趣,而如此疲累地去跟不同人類交流、互動了。
關於路人粉的小討論

本篇的路人非此路人,只是因為很可愛所以想放
這也讓我想到我在YouTube被推播的Anime Tourism議題(動畫路人粉?我自己亂翻的,它的意象有點像是一群觀光客來一個領域試試水溫這樣),這個詞在此框架下的大概意思就是指:原本對動漫沒太大興趣,但因為主流討論而開始接觸的現象。
這其實原本不是負面的詞彙,畢竟東西變主流,可以帶來很多好處,也很令人興奮!成為路人粉,本身就是很棒的事情,凡事本來就要有個開頭對吧!但恰好有個流量大的YouTube頻道因為拍片評論一堆經典動畫,而被歐美動漫YT圈炎上,甚至被認為這類人只想蹭流量,賺取阿宅的點閱卻不真心尊重等等……,有不少真心從小愛動漫的創作者感到心裡不平衡,也覺得自己的興趣被剝削了。
搞不好大家看到這一段的第一個想法是———「我們真的有需要花這麼多時間討論嗎?不帶尊重的高流量創作者,其實很多領域都有吧?」
確實如此,但因為剛好又跟優越感有點關係,我實在很想聊聊。看了不少網路討論之後,我理解許多觀眾和創作者的憤怒是源自於:許多人從小因為喜歡二次元作品、喜歡動漫而被冠上特定標籤,甚至在社交上窒礙難行。而過了許多年,這反過來變成了有點酷的興趣,接著以前欺負阿宅的風雲人物們,也開始快樂跳進這個圈子,甚至反客為主,成為高流量創作者、或是該領域的意見領袖。
我雖然使用了「反客為主」這個詞,但這個視角也是擁有優越感、成為守門人的一種表現。若連興趣也要有前輩、檢視資格的制度的話,世界似乎也會變得令人難以承受。這個議題就是如此複雜,理性與感性交織,我、或是其他人都沒有辦法給出什麼終極答案,就連正在打字的我,也不知道我現在打的文字會如何被他人吸收,內心也是會緊張的呢。
但這個電子報就是這樣,想與大家分享我每個月的腦細胞,如果有任何小事與你產生共振,我都很想聽聽~如果這些剛好不是你在意的議題,希望你閱讀完也覺得有些樂趣,祝福大家都健康快樂,我們下個月見!
IG: @andrealin8511
Repl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