午夜洗衣房:展現你這個矛盾綜合體可以是一種慷慨

來到Vol. 10,我個人實在太感動了,謝謝每次點開信件的你(用愛指著你)

最近滿認真執行每週帶自己約會的行程(靈感來自於The Artist’s Way這本書),通常行程都是去看電影、逛書店、在家裡大放音樂假裝是咖啡廳等……偶爾造訪在清單上很久的餐廳。看電影真的是個神奇的活動,無論進戲院幾次,每次電影開播前都還是很興奮!!上週去看了《罪人》,哇,真的是視覺饗宴,在戲院感受音樂的震動(以及一直被音效嚇到)都是讓人好快樂的體驗🙏順便分享寫文章的當下我正在聽的DJ set,我簡直無法停止扭動。

好愛這個頻道……

農場文、跟風文該罵嗎?

在最近的podcast單集(2025了還在當pick me與糾結於菁英主義嗎!)討論到我在Substack讀到的文章The Machine in the Garden。文章提到了在這個平台上也漸漸出現了其他平台面對到的問題:不精良的內容越來越多、一堆相似的主題、作者開始創作不用心卻點閱率高的內容來提高產量等……

看我上面這句話好像也沒什麼大問題,但閱讀過程中,我卻數度覺得哪裡怪怪的。

後來我的結論是,作者身為一位電子報創作者,寫出這樣的內容,實在太像是一捧一踩,儘管我也同意內容中的許多現象,但這件事本身就是在玩火呀🔥😂 (留言區的確也是戰火紛飛)而且我個人認為,一個巴掌拍不響,相似的農場標題可以吸引目光,不正是代表有人願意閱讀,才有這樣的狀況嗎?

就像是……我也會不理解為什麼某些書會在排行榜上,但這能代表購買某些暢銷書的人有問題嗎?頂多只是不符合我個人的期待罷了。所以與其去評論這些狀況是好/不好,站在中性的角度去看現象,更能夠理解這些狀況背後的本質吧。

例如在Substack這樣的平台上,要發布電子報、寫文章、開訂閱都是非常簡單的事,創辦人的意圖也的確就是想打造一個輕鬆成為作家、輕鬆閱讀他人想法的平台。

那麼當越來越多人有資源跟管道接觸寫作,文章的品質跟編輯度當然就會有更大的起伏。身為認真寫作、產出的作家,看到粗糙且跟風的內容得到更多關注,內心要想毫無波瀾地接受的話,大概也是要到出家的程度才行了😂

那麼在同理這整串心情的同時,我也忍不住想著,這個世界真的經常把閱讀與寫作放在神壇上啊!文字似乎就是種不能夠輕易對待的東西,而老實說,我至今還是會對「能夠靠文字吃飯的人」下意識產生非常尊敬的心情。

但,當我幾個月前在看漫畫《地。-關於地球的運動》時,其中一段非常讓我為之震撼。

書寫文字守門員

這段漫畫節錄中,想寫書的角色原先沒有受過教育、不識字,而感到困惑的角色則是有滿腹知識的菁英。兩人相識早期的這段對話,簡直就像是在嘲笑現代人每人都有社群帳號的現象,每個人都能恣意使用文字的話,垃圾訊息……的確……滿天飛啦(嘴軟)。

但與此同時,一個剛學會寫字的人發現了新管道紀錄自己看到的世界,這件事又美好到讓人內心為之激動!!

所以我想表達的是,要把農場內容、不精良內容滿天飛看作是問題,當然是個合理的角度,但在過去的世界,讀者幾乎看不見大家眼中的「垃圾」,也當然是因為……能夠被允許產出的人類少之又少呀。真要我二選一的話,我還是寧願朝向現在的自由一些,畢竟如果連產出的權利都被否定了,該有多痛苦。

原先提到的文章作者也提到了另一個現象:大家的文筆與用字都趨於一致,且常自以為有深度,但其實不明所以。這件事我想也跟演算法很有關係。在網路上,我們閱讀到的論述越來越像、同溫層逐漸增厚、高點閱率的貼文不斷被轉傳、書單不斷重疊……也難怪要寫出個人特色的文字逐漸困難。

針對這件事,我也沒有什麼能改變世界的解方😂但我想,試著閱讀突破自己舒適圈的文字,還有在毫無壓力的情況下書寫,絕對是有幫助的!就像我現在在這裡書寫電子報一樣❤️

糟糕的品味該被懲罰……嗎?

後來我其實在文章的評論區看到了很有趣的論戰,簡單來說就是一群人在討論「平庸的品味」是不是很糟、且該被改變。

我不知道大家對於自己喜歡的東西被描述成:沒品味、平庸時,會有什麼樣的感受,我自己好像覺得沒什麼關係(但當然對創作者本人感到有點不好意思)。

主要是因為與其當一個品味好的人,我更想當一個快樂的人。而且雖說我在上一節提到,我並沒有意圖改變網路生態或是大家的想法,但在自己伸手可及的生活圈,我確實想打破對於分享個人品味的自我審查機制。

字很小,不用閱讀也沒什麼關係XD

這也帶到了我後來意外讀到的下方文章,短短的,非常好讀!而且作者提到了兩件非常有意思的事:

第一,你欣賞和喜愛的東西,是不一樣的。而根據作者的論點,個人品味需要自己誠實判斷這兩者的差別,並去蕪存菁找到自己獨特的品味,又或者是明白自身真正的喜好。

hee hee

其實這件事無論是在閱讀、藝術、室內裝修、購買衣服上都很常會發生耶。朋友的衣服好好看,但我不會買給自己穿,這似乎就是欣賞和喜愛(在這個上下文也許是「適合」)的差別。

我認為分辨出這些事物,不是為了在網路或是外在更好地呈現自己,而是幫助我們在生活中能有意識去選擇我真正覺得舒服快樂、而非我「應該喜愛的東西」。就像我欣賞莎士比亞,但抱歉文豪,捫心自問的話,我個人的閱讀品味還是珍奧斯汀跟陳浩基的推理小說、更想放空時就是韓漫《以燮的戀愛》(分享過多個人清單^___^)而放下社會觀感對於這些作品類別的分等與定義之後,它們就只是:「我愛看的東西」,僅此而已。

而分享喜歡的東西aka個人品味,對我來說就是種抒發。我不分享,就只剩下對窗外大叫這個選項(也不是)!但作者非常溫柔地寫道,分享自己的真實品味是一種對自我的信任,而這樣的分享讓世界更有紋理,同時也邀情他人一起這麼做。

無論你覺不覺得這樣的說法過度浪漫,總之我是買單了!

而且人類比AI有趣的地方就是,我們永遠都是矛盾的綜合體,你我可以同時熱愛古典樂、愛穿海灘短褲、研究財經資訊、蒐集貼紙、愛看寵物影片、且長期閱讀言情小說(????)所以人類目前看起來還很難被取代,因為真的太!怪!了!而這樣的怪也值得我們慶幸驕傲。

歡迎大家跟我分享你是怎麼樣的矛盾綜合體,在生活中如果每個人都做出這樣的邀請,世界可能就跟《愛蜜莉的異想世界》一樣:每個人都稀奇古怪,然後我們都會找到最適合的方式繼續生活。

每次開始寫電子報之前我都只有一些模糊的概念,但越寫,想法就越帶領著我到處跑!實在是一個很需要耐心但也很好玩的活動🌟

謝謝大家的閱讀,歡迎填寫表單給我任何回饋、或是來社群找我玩,我們下封信見!

Reply

or to participat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