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Midnight Laundry Newsletter
- Posts
- 午夜洗衣房:當閱讀成為鍛鍊、你/我如何解釋當初的選擇
午夜洗衣房:當閱讀成為鍛鍊、你/我如何解釋當初的選擇
最近的煩惱是:家中待閱讀的書太多了常常不知道該看哪本。
居然六月了,不敢相信!最近也開始把過去的電子報搬運到Substack,因為用手機app閱讀比較方便,大家如果想閱讀或留言的話也比較方便~
最近聽我很喜歡的podcast Wild Geese的時候,意外收穫了一項有趣的活動:到圖書館依照直覺拿7-8本書,坐下來翻閱之後,挑選真的有興趣的帶回家讀。

當初聽到這個點子的那一週,我剛好看了很多關於「當代閱讀品味」的分析。因為現代人總是覺得想做的事太多、時間似乎永遠不夠用,於是乎我們總是喜歡先讀(或是先看)信任的人推薦的作品……久而久之,基本上如果你很常上網,可能就會發現大家好像讀來讀去就是那幾本書、好看的電影好像就是那幾部。
這當然不是任何人的問題,但我非常能夠理解身在此現象當中會偶爾產生沮喪情緒的狀態。好像我們經常希望能感受到被啟發的快樂,卻又總是像在同個舒適圈裡繞圈子一般,猜想有可能會有一種被豢養或是被控制的感覺吧😂
所以回到剛剛說的活動。當時聽完那一集podcast,我隔幾天就衝到圖書館試試!其實現在回想覺得有點爆笑,因為從小學到大學,去圖書館找書的過程中,我(跟其他人)就是在做這樣的事啊……每次我都會走到小說區然後看封面、看敘述,接著挑選有眼緣的小說回家啃。而現在的我居然都是在各處蒐集書單後,到圖書館系統預約。
只能說所有的事情,最終都會是一個循環阿哈哈哈哈。
1 - 閱讀為什麼需要是一種鍛鍊

當時我在圖書館亂繞,看到了村上春樹的《1Q84》,心想這套書我已經經過了一百次,第一次看到還是在天母現在已經不復存在的誠品的書架上(哎,好想念這個地方),每次經過都好好奇內容到底是什麼,所以當天擇日不如撞日,終於把三部曲借回家看。
每次讀村上春樹的書都有種很有趣的心情。國中的時候誤打誤撞讀了《挪威的森林》,那個時候總覺得這個故事好像不太適合國中生(是真的很不適合^_^),但還是津津有味地讀完,還因此被書中角色推坑了《大亨小傳》,因此開始讀費茲傑羅的作品,也是很奇妙的緣分。
後續讀了很多村上的故事之後我發現,其實除了他的短篇、或是單本的小說之外,我很常不太確定他到底想跟讀者說什麼,他書中世界跟角色設定不能說是挑戰我的想像,但總是會讓我無法輕鬆用三兩句帶過情節介紹給別人。

讀《1Q84》的我大多數時候是這樣的:
所以要說我自己很喜歡村上春樹嗎?好像也不算是,他筆下的男性角色也常常會讓我一肚子火,真的搞不清楚他們想幹嘛。但!我每次都還是會一而再再而三想要看他的長篇故事,看他還能夠創造出什麼令人困惑的世界觀、還有人際互動的細節。
也因為這樣,我開始覺得閱讀村上的作品有點像是一種鍛鍊或是冥想。不是說他的作品會想讓我推薦給想要獲得心靈平靜的人,而是他創造出來的故事對我來說就是介於一種似懂非懂、但又莫名能享受在其中的狀態。尤其是《刺殺騎士團長》,第一次讀的時候彷彿在森林小屋享受假期一樣美好,但也有點解釋不了原因。
最近在看《1Q84》時也是,每看一個段落就有種:「啊,今天也好好運動了呢」的感覺。不知道大家心中有沒有這樣的作家呢?這真的是很難形容的一種類別啊!
會讓我思考這件事也是因為最近AI越來越盛行,甚至影片、書籍、報導、作業都可以AI生成,以後搞不好訊息也能交給AI分身回覆,也有很多人對這個狀況提出質疑與恐懼……不少人都在說:若是未來作者連動筆寫書都懶的話,身為讀者我們還有需要花時間閱讀嗎?於是我也去讀了幾篇關於「閱讀為什麼重要」的文章。(好,我知道這主題聽起來超級老套!但請給我機會解釋自己😂)
我自己對AI不會有太牴觸的想法,但身為老師,有時候看到學生用AI生成的資訊寫作也當然還是會感到頭痛(已經跟學生碎念一百次:「AI很愛騙人不要再照抄了」)。很多現象其實在AI被大量使用之前,也早已存在,像是注意力不集中、不習慣看長影片、長文章、書籍等……不過這幾個月讀了幾篇文章後,我確實覺得要花時間好好做一件事的心靈門檻好像越來越高,如果這個世界都快了起來,只有我還在舊世界十年磨一劍,的確會覺得恐慌。
所以在閱讀《1Q84》的時候我就格外珍惜這種感受。它對我來說不是一套會讓人欲罷不能、一天就想全看完的故事,卻可以讓我進入有點真空的世界,它有些讓人摸不著頭緒,但又足夠有趣到我願意每天花時間閱讀,默默在生活中成為了一種鍛鍊我心性的活動。
這好像也是我覺得閱讀很難被取代的原因,除了可以帶來很多資訊與娛樂之外,那種半享受半鍛鍊半冥想的狀態,我實在很難在其他活動上經歷到呢……可能縫紉可以,但也會伴隨者不少憤怒,哈哈哈哈哈。
2 - 我們是不是都在合理化當初的選擇
第二個主題,我非常想邀情大家來一起跟我討論和分享!所以如果讀完以下內容有任何心得或意見,都歡迎透過投稿連結或是到IG跟我分享~!

寫電子報的我以為我長這樣:
近期剛好在跟朋友討論到底為什麼需要人文/語言科系,身為沒有收錢的地下英文系推廣大使,我開始很認真思考這件事。2022年我曾經錄過一集節目聊大學讀英文系在教什麼、以及對我來說的意義,當時如果有任何人問我覺得值不值得,我一定是像瘋狂推銷員一樣推薦。
不過現在我就在思考,如果當初做了其他選擇,現在的我會過得比較差嗎?我得到的收穫如果在別的地方就一定得不到嗎?想學什麼東西,只要有心,似乎都找得到方法的樣子。
我知道這個思考聽起來有點庸人自擾,但因為我的預設立場總是:「人文科系非常重要,人文科系讚!」,所以當突然也不確定我的這個想法是來自理性或是感性層面時,我似乎也沒什麼立場推薦我自己的選擇。甚至偶爾也會覺得,這個爭辯,到底我該以什麼姿態加入呢?看到大家對於語言科系或學習文學興趣缺缺、覺得沒有未來時,近期的我雖然覺得傷心,也不知道該怎麼用比較不偏頗的論述來扭轉這件事。
為了這個主題,我重聽了2022年自己錄的節目,邊聽邊笑出來,因為我發現我真的是一個很愛自己科系的人欸!但同時我想,就算我選了不同的道路,想必也是會好好活出另一個樣子,反過來說,無論大家做了什麼選擇,都應該是當下最好的了。
但在英文系發展的自我探索還有表達能力對於我的人生確實有很長足的影響,在很多選擇人文學科的朋友身上也能夠聽到很多類似的故事。所以近幾年就算非常多人看不起這類型的科系、覺得讀了也沒未來、只能自我安慰等……我還是非常希望能夠用一點點力量去改變這樣的偏見。
所以我想問大家、或是說想跟大家討論的事就是:各位選了自己的科系之後,覺得學到了什麼讓你一輩子受用的事呢?有不少人認為,要是能重來,絕對要選資訊相關科系,因為人文科系賺不了大錢,對於這件事大家的看法為何呢?真心非常好奇!若正在閱讀的你非人文科系,那我就更好奇你們的想法了❤️
突然想到,我爸爸是個數理很好、也喜歡歷史的人。他曾經說過,如果可以再選一次的話,也許他會想要讀個歷史系(他當時讀應用數學)。這件事情我記憶很深刻,因為也許在很多人心中,人文史地類的科系在表面上可能看似與世俗的「成功」很遠,卻是非常多人的心之所向呢。(但如果他選歷史系,我跟我弟的數學作業可能就沒人教了,嘻嘻)

祝福大家六月一切平安、都可以找到讓自己快樂的小事或興趣!🌟
期待收到大家的想法:https://forms.gle/zRb2T1JWpDRazgWH7
也可以來IG: @andrealin8511
Reply